2024年,甘孜州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压实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召开“十三届州人民政府第三次廉政工作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制发《甘孜州人民政府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安排》。依托“2024年甘孜州贡嘎干部大课堂”“依法治州工作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为197名县(处)级、乡(科)级领导干部进行法治政府建设专题培训。开设“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专栏,29个州级部门、18个县(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实现一站便捷查询、成果集中展示。选推泸定县“潮汐市场烟火气、柔性管理树新风”,色达县“创新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申报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十大创新案例。
(二)加力规范合法性审查工作。制发《全州司法行政系统合法性审查业务“战力”提升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全州司法行政从事合法性审查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专项轮训。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合法性审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发程序,调整充实立法和审查咨询专家库10人,完成《甘孜藏族自治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立法论证,报备《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工作的实施意见(2024年修订)》《甘孜州航线补贴实施方案(试行)》等行政规范性文件6件,州、县(市)完成合法性审查1215件次。
(三)强化涉企行政执法监督。深入落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培训4期,培训6800余人,审核新领行政执法证2120件。深化“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评查各类执法案卷325件,纠错43件,走访座谈企业125家,发放调查问卷8600余份,排查整改问题线索63条,备案重大行政处罚案件16件。建立服务型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18个,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涉企法治服务活动10场,先后为企业提供可行性建议28条。加强涉企执法结果信息公示,运用执法综合监管平台录入、公开行政执法活动283件。
(四)持续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开展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组织各类宣传活动30余场次,制作推荐优秀宣传视频4部、典型案例20件,举办专题培训、会议18期。成立“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等设立行政复议咨询点41个。全面推进行政复议案件网上受理、审理、审批以及智能统计分析,累计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49件、办结127件。
(五)全力服务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法宣服务“进房”,大力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和寺庙“法律明白人”培养三年行动,培育寺庙“法律明白人”1156名、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14175名、户“法律明白人”88739名、网格“法治带头人”1770名。调动州、县(市)19个普法宣讲团和2000余个乡村法治宣传小分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36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0余万份(册),覆盖人数超50万人次,6.5万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学法考法。围绕“持续优化法治供给”,深入个体工商户,开展涉民营企业矛盾纠纷专项排查活动156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41个,调解涉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纠纷81件,调解成功80件,成功率达98.7%。
二、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全州律师人数基数小、律所规模小的问题仍然存在,基层执法力量薄弱,行政复议办案人员紧缺。
(二)依法决策制度执行有落差。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起草过程中履行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程序“形式化”,公众参与普遍采用挂网公示形式,听证会等有效形式运用较少,决策质量不高。
(三)乡镇执法监督不到位。行政执法过程中程序不规范、证据收集不充分、自由裁量不适当等情况仍然存在,乡(镇)普遍存在综合执法制度不健全、执法监督缺失。
(四)普法工作有待突破。个别地区法治宣讲还存在广度上覆盖不够,力度上频次不密,角度上针对性不强,深度上效果不足等问题,存在“大水漫灌”“浅层宣传”现象,精准普法有待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提升依法决策质效。统筹运用好立法和审查两个抓手,加强民族地区行政立法项目征集、调研。及时修订《甘孜藏族自治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办法》,强化重大行政决策五项程序刚性约束。
(二)强化重点领域执法监督。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推行“一目录五清单”精准高效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与法治督察、行政复议协同联动,常态化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建立行政错案约谈机制,定期开展案卷评查和专项督察,加快构建州县乡三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持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三)提升普法针对性实效性。坚持普法与执法、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全面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把普法宣传教育融入执法服务全过程。持续深化全覆盖法治宣讲“浸润”行动,拓展“互联网+普法”阵地,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矩阵。
(四)加强法治队伍人才培养。积极通过高校合作、挂职交流、专题培训等方式,破解法治人才瓶颈。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加力充实法律服务、复议办案、合法性审查队伍。